抖腳3分鐘=健走20分鐘效果!坐著就能讓血管柔軟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 

抖腳3分鐘=健走20分鐘效果!坐著就能讓血管柔軟

忙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現代上班族時常需要久坐一整天,除了盯著電腦螢幕,容易使眼睛痠痛、乾澀之外,腰酸背痛、肩頸僵硬也是常見的問題。而長時間維持靜止坐姿,文風不動的雙腿,更可能出現血流下降、導致血管僵硬!不過,美國一項研究則認為,久坐時若能時常踏踏腳、動動腿,就能夠減輕久坐對血管造成的傷害!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坐著不動可能導致的健康問題,除了體重上升之外也包括糖尿病的風險。這是因為肌肉未使用時,能量需求減少,就不會從血液中汲取糖分,導致血液中的糖分居高不下,增加血糖升高的風險。

英國倫敦大學曾針對英國37~78歲、共13000位女性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每天坐著7小時以上、又沒有抖腳習慣的女性,死亡率高出30%;而時常抖腳的女性,則比每天坐5小時以下而很少抖腳的人,死亡率低了37%。

另外,日本中京大學的一項研究也指出,連續抖腳3分鐘,就能夠提高小腿的溫度1度,效果相當於健走20分鐘,不但有助改善血液循環,也能緩和髖關節的疼痛。

此外,持續久坐也會導致腿部的血流量減少。血流減少時,血管壁的摩擦力也會降低,排列在血管壁內的細胞感受到摩擦力減少,就會產出蛋白質,導致血管硬化、狹窄。當然,血流量少時,血管所需要的彈性也比較小;但當血流增加、血管卻持續僵硬,就可能導致血壓升高,並可能提高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

因此,越來越多的健康資訊與建議,都希望人們能夠多起身走動,讓腿部肌肉收縮、保持腿部的血流穩定。不過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無法起身走動的狀況,像是長時間的會議、搭車等等。而密蘇里大學的研究者則以小型研究證實,人在久坐時動動腳,也能夠維持腿部血流穩定,避免造成傷害。

這項研究刊登在「美國生理學-心臟與循環生理學期刊」。在研究中,密蘇里大學的研究者測量了11位健康志願者的血流,作為動脈健康程度的指標。受測者接著被要求連續坐著三小時,期間其中一條腿須保持完全靜止,而另一隻腳則在研究者的指示下,以腳跟踏地1分鐘、再靜止4分鐘的頻率活動。

在三小時的觀察期間,研究者持續監控受測者的腿部血流。結果發現,靜止腿的血流明顯減少,而活動腿的血流則增加了。而過了三個小時後,研究者再測試志願者的動脈對血壓改變的反應。他們發現,靜止腿的反應力比起一開始的基準值降低;相反地,活動腿反應力則比一開始更好。

研究領導人Jaume Padilla表示,雖然研究團隊也預期腿部的活動程度可能影響血管反應力,但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出的差異性比他們所猜測的更大。因此,常常需要久坐的人,除了時常起身走動、活動筋骨外,也可以在坐著同時輕輕踏步、活動雙腿,幫助維持血管機能!

血栓,可能是你坐出來的!一個動作幫忙通血路遠離「椅子病」

【早安健康/吳文哲報導】你今天坐了幾個小時?因為工作型態轉變,「久坐」成為許多人的生活型態,然而長期維持坐姿,不只會讓血液循環降低,研究更指出坐著的時間越長,越容易得到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為了預防這些「椅子病」發生,除了避免長時間持續坐著外,睡覺前做一些促進血液循環的運動,也能有所幫助。

每天久坐4小時 傷害與肥胖、吸菸相當

根據瑞典健康科學學校研究團隊指出,由於長時間坐著,會導致體內調節葡萄糖與脂肪的作用停止,如果每天坐在椅子上超過4個小時,發生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疾病的風險也會上升。而且研究團隊更強調,不管有沒有從事運動,只要久坐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此外,在澳洲也有研究指出,只要每天多坐著1小時,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就會提升26%,如果每天坐在電視機前面超過4小時,比起未滿2小時的人,因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更會高上80%。

睡前腳掌碰一碰 促進血液循環防「椅子病」

「久坐容易導致的疾病,除了烏龜頸外,也會妨礙血液循環,甚至可能阻塞血管的血栓。」中醫師鄭世延(정세연,音譯)補充,這些因為久坐導致的疾病,也被稱為『椅子病』(Sitting Disease):「為了防止這些疾病發生,比起完全不要坐著,更重要的是避免長時間持續坐著。」

除了每小時固定起來走一走,讓身體活動一下,鄭醫師也建議,在睡前做些簡單的運動,讓一整天停滯在下半身的血液,能夠獲得釋放。

「久坐首先會導致血液堆積的地方,就是髖關節。」為了促進下半身血液往上半身流動,鄭醫師建議從兩腳伸直的坐姿開始,並且以靠墊或是雙手,讓上半身處於微向後靠的姿勢。接著以每秒約2次的頻率,讓兩個腳掌相碰,每天進行約500~1000次。

在過程中,若感受到大腿內側、腰部、腹部肌肉緊繃,效果也會更好。 

睡前腳掌碰一碰 促進血液循環防「椅子病」

由於是要促進血液循環,比起專注於腳掌碰撞,髖關節的晃動才是重點,鄭醫師解釋:「藉由腳掌碰撞,讓髖關節不斷進行內、外旋轉,血液循環才能夠更加順利進行。」因此,在撞擊時也不能太用力,否則反而會造成骨頭互相撞擊、導致發炎。

鄭醫師補充:「尤其是已經患有糖尿病的民眾,由於可能感受不到痛覺,會更建議穿著厚一點的襪子進行,避免受傷。」

動動腦防失智:最輕鬆的手指運動,左腦右腦同時動起來!

【早安健康/吳文哲報導】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但除了保持體力與肌肉、預防人體老化外,運動也被證實有助於防止腦部退化。根據韓國延世大江南聖佛蘭斯醫院研究發現,罹患輕度認知障礙的病患,只要持續運動,就能夠有效降低惡化成輕度失智的可能性。

運動防失智:每週高強度3次、一般強度5次

所謂輕度認知障礙,指的是腦力退化後,導致記憶力減退、活用情報與知識的能力下降,但還能維持正常生活的狀態。因為發生後,未來產生失智的機率也會非常高,因此輕度認知障礙也被認為是失智的前兆之一。透過研究參與韓國國民健康保險的24萬多個病例,聖福蘭斯醫院神經科教授趙韓娜(조한나,音譯)、與劉哲亨(류철형,音譯)團隊發現,是否持續運動,與導致失智的機率具有高度關聯。

藉由將研究對象分成診斷前是否持續運動,與診斷後是否持續運動等共四組,研究團隊發現,診斷前後都持續運動的族群,最後惡化成輕度失智的比例為4.8%;診斷後才開始持續運動的族群,比例則是6.3%;因為診斷反而中斷運動的,則會上升至7.7%;不論診斷與否都未持續運動的族群,比例則高達8.7%。

依照「每週進行高強度運動3次、正常強度運動5次」的標準,持續運動整體而言,則會讓症狀惡化的機率降低18%。而趙教授也補充:「這個研究證實穩定進行運動,能夠讓腦神經細胞更加發達,同時改善認知能力。」

動動手也是鍛鍊大腦!下一頁圖解教你做手指操,讓大腦跟著做體操

控制手的腦細胞佔1/3!專家教你手指運動防失智

除了穩定運動之外,盡量「多動腦」也是預防失智的重點,其中鍛鍊手部更是關鍵。

「由於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睡覺之外,經常都會使用到手,因此在腦中控制手的區域非常大。」韓國Heavenly醫院院長、神經科醫師李恩亞(이은아,音譯)解釋,腦細胞中有1/3是負責控制手,若是不幸發生腦中風,手部恢復也會比較慢,但同時也代表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手部,就能夠有效預防失智。

在訓練手部前,必須先進行伸展。伸展的動作很簡單,只要將手掌往前伸,維持手指向上的姿勢數到十,然後將手指朝上朝下反覆擺動。接著以一隻手,分別握著另一隻手的手指按壓,直到十根手指都按摩完後,讓兩手對應的手指互相碰觸指尖就大功告成。

接著要進行的手部訓練,一開始必須從一手張開比出「布」、一手握拳比出「石頭」開始。訓練開始後,兩手必須以對應的手指做出相反的動作,當一手伸出小指時,另一隻手則必須收回大拇指;一手伸出無名指時,另一隻手則收回食指,如此持續,直到兩隻手互換,「布」變成「石頭」,而「石頭」變成「布」。

手指剪刀石頭布猜拳運動預防失智© 由 早安健康 提供 手指剪刀石頭布猜拳運動預防失智

由於是左手與右手分別代表著右腦與左腦,為了達到比較好的訓練效果,必須注意兩手伸出與收回的動作必須盡量同時,而非分開進行。隨著熟練度增加,速度與頻率也可以增加,提升難度與腦細胞運動效果。

參考資料:

  1. 지속적으로 운동하면 치매 발전 위험 낮아
  2. 치매를 예방하는 엄청 간단 손 운동법! – 이은아의 치매를부탁해 #9

40後容易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焦慮、免疫弱…用5個方法調回來!

【早安健康/張維庭報導】身體總是有地方感覺不舒服卻一直好不了、只是遇到一點小事就立刻非常焦躁,白天總是覺得很累,晚上卻又睡不著……是否有過上述經驗呢?其實這些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不僅會造成心悸、腹瀉、胃痛,長久下來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而根據日本自律神經權威小林弘幸指出,男性30歲、女性40歲後,副交感神經活動就會急速下降,容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透過5種日常生活中就能輕易做到的方法,輕鬆改善!

日本自律神經研究權威、順天堂大學醫學院的小林弘幸教授表示,自律神經是促使內臟運作、輸送血液,控制內臟以及血管功能的神經,睡眠中呼吸不會中止,也是靠著自律神經的運作。

而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組成,交感神經運作時,血壓上升,身體會比較有活力;副交感神經運作時,會擴張血管,使血壓下降,讓身心變得放鬆。 

女性40歲後自律神經易失調 影響血液循環、免疫力

這兩種神經需要保持平衡運作,而現代人卻常有始終處於交感神經優位,副交感神經活動下降的情形。副交感神經的活動水平,會在男性30歲、女性40歲後開始急速下降,也就是時常保持在交感神經優位的狀態。

這個狀態會造成血液循環惡化、免疫力低下,一整天當中都焦慮不安,也導致情緒上的問題。無法正常切換到副交感神經,也會影響到睡眠,無法好好入睡。

1.午睡1小時
午飯後小睡一下,有助於提神,然而如果時間超過一個小時,就會讓應該在夜晚睡眠時活化的副交感神經運作變差。午睡時間最長也最好控制在一小時內。大口嘆氣
深呼吸能夠刺激副交感神經,提高末梢血管的血流量,放鬆身心,控制自律神經。如果在公眾場合或辦公室嘆氣怕會影響周遭,不妨在休息時進行。

2.大口嘆氣
深呼吸能夠刺激副交感神經,提高末梢血管的血流量,放鬆身心,控制自律神經。如果在公眾場合或辦公室嘆氣怕會影響周遭,不妨在休息時進行。

3.早上別運動
早上血管還處於收縮狀態,身體容易僵硬,這時勉強運動反而可能會造成心肌梗塞。在身體狀態還不安定的時間點,也可能會造成受傷的危險。

4.健走
慢跑的運動量大,呼吸變快,會使得副交感神經運作下降,呼吸變淺讓血液循環變差。一邊深呼吸一邊健走,更能讓身心放鬆。

  1. 5.聽音樂
    經過小林教授的實驗,聽30分鐘的音樂,能促進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平衡,讓人放鬆、心情平靜,除了喜愛的歌曲外,反倒適合聽陌生的歌曲。如果是熟悉的曲子腦中有記憶,反而會打亂自律神經重整的效果。


吃什麼能殺掉病毒?營養師:提高免疫力5類食物最有效

【早安健康/簡鈺樺營養師】 

免疫力越高越好?大提升免疫力營養素報你知!

最近好幾個月武漢肺炎讓大家人心惶惶,許多人會說明著提升免疫力可以增強防疫!那免疫力就像身體的一層保護層,當外來的不好物質入侵身體,就會啟動機制來做一個保護。那這時候就會有許多人討論著怎麼讓免疫力好,營養師想要特別讓大家瞭解的是「免疫力恰到好處」才是最正確,並不是越高越好。舉例來說免疫過高會出現過敏性反應、自身免疫病(如類系統性紅斑狼瘡),所以高過低都損害人體的健康。

那營養師今天想要來分享一些營養素對於身體這一層保護層有一定的助益,但大家要注意喔!「並不是吃了這些食物,最近流行的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毒就可以被殺掉喔!」 因為看到很多長輩資訊給的太過於偏頗所以需要特別說明,如果可以殺掉怎麼需要研發疫苗呢?但是他們絕對是健康有幫助的營養素喔!

1.優質蛋白質:身體的免疫細胞總是有需要的材料,最主要就是蛋白質,所以建議可以吃點像是雞蛋、魚肉這些高生理價值的蛋白質喔!

2.含硫化合物:像是洋蔥、十字花科的蔬菜,舉例花椰菜都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之前也有分享過,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在藉由切碎時會產生硫代亞硫酸鹽類,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蒜素: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烯,具有抗菌功效,能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細菌、黴菌、病毒等,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

多醣體:菇木耳、蘑菇、海帶、紫菜等菌藻類食物中含有許多的多醣物質,菇類裡的多醣體被證實具調節效果。

三萜類:紅藜
少精製糖:國外研究報告指出,吃下約100公克的糖,白血球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減少50%以上。

透過這些方式就可以讓我們的保護層越來越強壯,注意不適只有對抗武漢肺炎期間才需要吃,而是原本就需要囉!

作者簡介:簡鈺樺營養師,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碩士,擔任校園營養講師、專案輔導營養師、腎臟專科營養師

168斷食讓身體自行啟動燃脂機制!減重名醫宋晏仁:做對2件事不吃早餐也可以

早安健康呂維振、鍾佩錦2021-03-31

「(間歇性)斷食,每個人每天都在做,時間不夠長而已;生酮,每個人每天都可能經歷,你不知道而已。」陽明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家庭醫學科宋晏仁醫師這樣說。這種看起來好像是家常便飯的形容,竟然可以減重,又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原理究竟是什麼?

權威期刊指出關鍵:不進食時間要夠長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一篇「系統性回顧」的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不但能有效減重,還能改善多種生理機能,而其最大的關鍵,在於一天之中,可進食與不要進食的時間各有多長。宋晏仁醫師說,這篇文獻在一開頭就指出,過往減少卡路里以減去脂肪的概念,之所以在動物實驗成功,在人類身上卻失敗,這是因為動物實驗中,在給一次食物後,動物吃到滿足,接下來長時間都沒有進食,而人類部份卻是吃三餐,但每餐都吃很少,整天處於饑餓狀態。

也就是說,兩者的進食型態不同。動物實驗兩餐之間的間隔時間長,其實就是間歇性斷食的概念;人類三餐間隔時間短,雖然最長的一段大約12小時,但是畢竟這段時間內都沒有進食,所以說「這就是斷食」其實也不為過,只不過因為時間較短,間歇性斷食的效果不明顯而已,這就是為什麼一般都以一天斷食16小時為基礎的原因。

168間歇性斷食原理

在斷食的時間夠長後,身體就會開始產生「生理性生酮反應」。宋晏仁醫師指出,由於長時間未進食,血糖漸漸平穩,不需要太多胰島素來協助身體細胞運用血糖,胰島素濃度就開始降低,到了一個程度,血糖與肝臟裡的肝醣都快消耗完後,「升糖素」就登場,指揮身體將脂肪分解。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文獻,給了宋晏仁醫師很大啟發。加上大量閱讀其他文獻,以及自己多年來所學與臨床經驗,他突然恍然大悟,原來他早就斷食過了。

「我記得上大學時睡得很晚,常常都起得太晚,匆匆忙忙趕去上課,我也沒吃早餐,然後我就吃午餐,就是 12 點….然後下了課 6 點吃晚餐,再晚也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吃。我大學的時候真的是覺得怎麼樣都不會胖,原來我整個大學都在做 186 斷食法,我都不知道。」

168間歇性斷食注意事項



宋晏仁醫師指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尤其是若有血糖方面的疾病,就要特別注意。因為,斷食法主要是運用「醣-升糖素-胰島素」這三者間的關係,而若有血糖相關疾病的人(如糖尿病患),可能會服用強烈降低血糖作用的藥物,而產生低血糖的現象。「所以在斷食的過程中,就千萬不要使用這些藥物。」

「先決條件是你要知道實施間歇性斷食,你的身體會產生什麼生理反應,而這些反應與你的藥物會不會牴觸?」因此,宋晏仁醫師建議,實施前可以先與有經驗的醫師或營養師諮詢及討論,另外自己也要花時間了解。

他進一步強調,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實施間歇性斷食,但前提在於是否了解這個方法的內涵,以及確實掌握自身狀況,而非隨便亂做之後,再來怪間歇性斷食沒有效,甚至可能導致身體出問題。

而即使間歇性斷食法本身,也很容易讓人產生「168就是一定要16小時:8小時」那樣精確,宋晏仁醫師強調,其實不用那麼死板,沒有非要精確到差一分鐘,否則就出問題的情況,只是要注意不要因此吃了宵夜。

大家可以不用在意進食的「窗口」時間,而應該是16、18等斷食時段,是足夠讓胰島素下降到一個程度,才能讓升糖素上升,才能產生生理性生酮反應,分解脂肪。 (編輯推薦:168間歇性斷食法!三鐵醫師完整攻略,間歇斷食這樣吃︱侯鐘堡醫師)

168間歇性斷食配合減醣案例



60歲男性,高劑量的胰島素已打了將近10年,當場測量血糖值160幾,宋晏仁醫師先請對方回去將飯量減半,同時胰島素劑量也減半,過了一週回診,測量血糖值是140幾。

患者很驚訝,因為10年來血糖值從來沒有低過160,沒想到才過了短短一週,血糖值就明顯下降。此後,糖化血色素也一路下降到正常範圍,至今已維持了一年半,沒有再上升。「吃的藥也拿掉了很多,體重也從108公斤下降到78公斤。」

此為《早安健康》4月號《正確斷食》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4月號《正確斷食》連結

一餐雞蛋減肥法,醫師瘦身同時逆轉脂肪肝

脂肪肝不再是胖子專利,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良也會有脂肪肝,而且往往難以察覺。脂肪肝提升中風、心肌梗塞風險,甚至惡化為肝炎、肝硬化、癌病變,臺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資料指出,竟高達三分之一的台灣人有脂肪肝,是臺灣人最普遍的肝病!

想改善脂肪肝可以試試日本肝臟科專業醫師提出的「雞蛋減肥法」,幫助遠離脂肪肝!

日本肝臟科診所院長川西輝明表示,他從小學到高中都練柔道,肌肉發達,體重約90~100公斤,後來考試過程中胖了不少,當上醫師時竟胖到128公斤,也罹患了脂肪肝,肝功能指數AST、ALT數值飆升到60~80(正常值約在30以下),肝機能數值γ-GTP更飆到180〜200(正常值約在50以下),數值高得驚人。

雞蛋減肥法非常簡單,單純只是把白飯、麵、麵包等主食換成雞蛋,其他該吃的配菜都照吃不誤,且雞蛋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調味烹調,川西輝明三餐這樣吃,漸漸發現,早、午餐都不會特別餓,再也不會暴食,餐間餓的時候則選擇吃適量水果。

調整飲食後一年瘦12公斤,身高188cm的他原本128公斤左右,2年下來降到107公斤,相對健康許多。更重要的是肝指數順利恢復正常,心律不整和痛風也好轉了。

川西輝明醫師參考腦神經外科醫師崎谷博征提倡的「原始人減肥法」,設計出「雞蛋減肥法」,成功瘦下來,肝功能指數也大幅改善!「雞蛋是非常好的食物!」他解釋,過去研究指出雞蛋讓膽固醇過高,但許多醫療研究已經替雞蛋平反。

日本健康專欄作家平野智美也指出,蛋中含有的甲硫胺酸對肝臟有幫助,可以提高代謝、排出肝臟毒素,避免肝臟脂肪囤積。

另一方面,由日本醫師渡邊信幸所提出的MEC飲食法,以每天200k克肉類(Meat)、3顆蛋(Egg)、6片起司(Cheese)為主,再加上蔬菜、豆類製品、碳水化合物等各種食物,只要每一口咬30下,就可藉由攝取充足的蛋白質與脂肪,幫助肌肉生成、脂肪燃燒。

這種飲食法也在日本掀起風潮,除了幫助超過5千人瘦身,也有人一年內瘦下超過10公斤。

日本管理營養士北川北雪則認為,雞蛋富含多種身體必需的胺基酸與營養成分,加上熱量低、飽足感高,只要記得將雞蛋煮熟、延長所需的消化時間,就是幫助瘦身的好食物。

雞蛋減肥法這樣做

  1. 將每餐或其中一餐的主食(飯、麵、麵包等)換成2顆雞蛋即可。
  2. 雞蛋的料理方式不限,荷包蛋、茶碗蒸,甚至做成雞蛋點心都可以。
  3. 調味方式不特別限制。

掉髮嘴破手麻…都是缺這些營養!吃對食物一勞永逸

【早安健康/林秀如編譯】你會不會每一次嘴破時,老是滿腦子問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感冒、火氣大、還是單純昨晚沒睡飽?或者是腳趾抽痛的時候,搞不清楚是昨天體育課太累,還是新買的鞋子不合腳?

種種這些微小到讓人不以為意的症狀,在生活裡面屢見不鮮,卻對發生的原因茫無頭緒,同時心裡面還會抱持著僥倖,想說哎呀不過就是一個小毛病,隨便喝個幾杯青草茶、揉揉腳趾頭了事就好。

然而,什麼火氣大、沒睡飽、體育課太累……,通通都是錯誤的解答!你一直以來不知道的真相其實是──

這是身體缺乏各類「維生素」所發出的警訊!

寫出紐約暢銷書《自己的免疫系統自己救(暫譯)》(The Immune System Recovery Plan)的蘇珊波倫博士(Dr. Susan Blum)就指出, 當你缺乏維生素時,身體很容易開始出現諸多毛病,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身體機能失調,原因就在於維生素是促進體內所有化學作用的關鍵要素。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五種缺乏維他命時會出現的重要警訊,並且一窺解決之道吧。

健康警訊一:嘴破。

缺乏:
鐵、鋅、維生素B群之中的菸酸(B3)、核黃素(B2)還有B12。 波倫博士表示:「這種情況很常見,如果你是一個素食主義者,那麼就非常容易攝取不夠鐵、鋅、維生素B12。另外,如果你為了節食,而不攝取構成身體免疫力最重要的蛋白質,同樣也會導致這些維生素的缺乏。」

解決方法:
多吃家禽,鮭魚,金槍魚,雞蛋,牡蠣,蛤蜊,曬乾的西紅柿,芝麻醬,花生,豆類。另外,維生素C有助於吸收鐵還有抵抗感染,上述這些食物與花椰菜、紅甜椒、甘藍等蔬菜一起吃,效果更棒。

健康警訊二:臉上(有時是其他部位)長出鱗片狀的紅色疹子,還有大量掉髮。

缺乏:
生物素B7,常常被喻為頭髮的維生素。當你的身體大量儲存脂溶性維生素(A,D,E,K),那麼水溶性的維生素B群在體內就會相對減少。健身者注意:吃生雞蛋將會讓你變得虛弱,因為生雞蛋的蛋白質稱為「抗生物素」,會抑制人體吸收生物素。

解決方法:
多吃熟雞蛋,鮭魚,蘑菇,黃豆,堅果,覆盆子和香蕉。

健康警訊三:在臉頰、手臂、大腿、臀部等部位出現紅色或者白色的痘痘狀腫塊。

缺乏:
必要脂肪酸、維生素A和D

解決方法:
避開惡劣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無論如何你應該多攝取健康的天然脂肪,例如鮭魚,沙丁魚,核桃,杏仁,亞麻油等等。至於維生素A,通常來自深綠色蔬菜還有紅色蔬菜,如胡蘿蔔,紅薯,紅柿子等。 波倫博士表示:「這兩種顏色的蔬菜可以提供β-胡蘿蔔素,而你的身體就會用它來吸收維生素A。至於維生素D,我則是建議攝取香菇與魚類。」

健康警訊四:手腳產生刺痛感和麻痺狀態。

缺乏:
維生素B群當中的葉酸(B9),維生素B6,還有B12。這些維生素與周圍的神經還有皮膚直接相關,並且必須注意,當以上這些症狀出現的時候,很可能一併出現焦慮症、抑鬱症、貧血、疲勞、賀爾蒙失衡等問題。

解決方法:
多吃菠菜,蘆筍,甜菜,豆類,蛋類,文蛤,牡蠣,家禽。

健康警訊五:腳趾、小腿、腿肚、足弓等部位產生劇烈的肌肉抽搐與疼痛。

缺乏:
鎂、鈣還有鉀。另外如果你過度健身,容易因為大量出汗而排出礦物質還有水溶性的維生素B群。

解決方法:
多吃香蕉,杏仁,南瓜,櫻桃,蘋果,柚子,花椰菜,白菜,還有菠菜等深綠色蔬菜。

行醫二十年來,波倫博士一直致力於教導大眾「醫食同源」的概念,希望藉著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讓身體自行產生免疫力,而不是等到病情惡化了,才用傷害身體的藥物來力挽狂瀾。她表示,現今人們吃進太多精製食物,大量缺乏維生素,很容易使這個社會產生一堆營養不足的身體。並且,無論是有益的食物吃太少、還是這些食物沒有被適當地消化吸收,都會讓你的身體機能『不健全』。哪一天,你可能不是因為得到什麼疾病而死,而是死於缺乏維生素所導致的身體功能障礙,不可不慎。

原來常吃這些會掉髮!營養師實測6種食物讓頭髮長回來

原來常吃這些會掉髮!營養師實測6種食物讓頭髮長回來

【早安健康/Donna營養師】 

原來常吃這個會造成掉髮-預防掉髮的保健營養方案

大家應該都知道缺乏某些營養素會產生疾病,例如:缺乏鈣質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壞血病。但其實在缺乏營養素的初期尚未造成疾病之前,身體外觀有可能就已經產生改變,包括:皮膚、頭髮、指甲、牙齒…等,所以「營養手面診」也是我們營養師在諮詢時會納入的營養評估方法。

其中「頭髮」也是能反應出身體營養狀態的地方,當身體缺乏某些營養素時,頭髮養分供給不足,可能導致頭髮乾枯、分岔、易斷,甚至是掉髮。若又加上其他因素,例如:年齡增長膠原蛋白流失、女性停經、產後、壓力大…等,掉髮現象會更為嚴重。 (編輯推薦:頭髮反映肝腎健康!女中醫都這樣預防掉髮白髮)

尤其產後掉髮是許多媽媽共同的困擾,當然Donna自己也經歷過,產後半年額頭左右兩側很明顯都能看到白色的頭皮,不過還好我知道攝取充足的營養能夠讓頭髮修復、改善掉髮現象,所以產後的飲食我也相當注重。很意外的,我在產後一年去燙頭髮時,設計師很訝異的說:「你的髮量怎麼變多了」,讓我又驚又喜,這對於一個產後媽媽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想要預防掉髮,紓解壓力、用對洗髮精、改善睡眠品質、避免抽菸及過量酒精…這些方法都很重要,但是別忘了,飲食也不能忽略,因為唯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並且讓這些營養素能順利送達頭皮,這樣頭髮的根源才能健康。

預防掉髮的保健營養方案

一、攝取足夠蛋白質

頭髮最重要的基底就是蛋白質,當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造成掉髮、頭髮變稀疏。臨床上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極端減肥的個案,只吃很少食物 (節食) 或採用極端的減肥方法,女性共同都會出現掉髮和月經不來的現象。

成人每天至少要攝取1.5個自己手掌大小的「豆魚肉蛋類」才能獲得足夠的蛋白質,若是有在哺乳的產後媽咪則需要增加到2個手掌大小的「豆魚肉蛋類」 (奶量大的媽咪還要再吃更多喔)。

二、攝取足夠維生素C

頭髮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缺乏膠原蛋白的頭髮容易乾燥、分岔、斷裂,當然也有可能造成掉髮,而維生素C是體內合成膠原蛋白不可或缺的小幫手。

成人每天應攝取2~3個拳頭大小的「水果類」,尤其芭樂、柑橘類、奇異果的維生素C含量較高;另外蔬菜類當中的青椒和甜椒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抽菸、壓力大、容易緊張…等情況,會增加體內維生素C的消耗量,長期下來就容易導致維生素C缺乏,所以這些族群應該要攝取比一般健康人還要更多的維生素C。

三、攝取足夠的鐵質避免貧血

研究曾指出,低血清鐵蛋白濃度,是造成非停經女性掉髮的危險因素 (註1)。鐵質是構成血紅素的重要成分,足夠的鐵有助於增加紅血球的帶氧量。當缺鐵時,紅血球的合成受到阻礙,產生「缺鐵性貧血」,血液的帶氧量不足,頭髮就無法獲得足夠的養分,會導致掉髮更嚴重。

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的結果發現,生育年齡的女性鐵質攝取量較為不足,所以平常要經常攝取豬肝、牡蠣、蛤蠣、牛肉、內臟、紅莧菜、紅鳳菜、深綠色蔬菜…等富含鐵質的食物。

四、攝取足夠的B群

維生素B群的功能相當廣泛,包括促進蛋白質的合成 (與頭髮生長和修復有關)、參與能量代謝、促進造血…等,尤其是「維生素B6」、「B12」、「葉酸」是造血必要的營養素,缺乏其中一種也會造成貧血。奶類、全穀類、內臟、瘦肉、深綠色蔬菜、豆類、酵母…等是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

五、攝取足夠的生物素

「生物素」也是維生素B群的其中一個成員,又稱為「維生素B7」或「維生素H」。生物素是蛋白質代謝重要的營養素,缺乏生物素會造成掉髮。

生物素廣泛地存在於多種動物和植物性食物中,尤其是肝臟、腎臟、海鮮、乳製品、花生、蛋,而且我們腸道裡的微生物也會幫忙製造生物素,所以生物素的缺乏情況較不常見,但會出現在經常吃「生蛋白」的人身上。

生蛋白含有一種「抗生物素」的成分,會阻礙生物素的吸收,如果你是喜歡吃生蛋、日式丼飯、提拉米蘇、或吃火鍋的沾醬都要加整顆生蛋的朋友,小心可能就容易缺乏生物素而引起掉髮。蛋白,還是建議煮熟了再吃吧!

六、攝取足夠的鋅

鋅是餐與體內蛋白質合成的重要營養素,缺乏鋅也會影響血紅素合成,導致貧血。許多研究都曾指出,圓形禿、休止期脫髮、男性女性雄性禿的患者,他們體內的鋅濃度都明顯地低於一般健康人,給予補充鋅之後可以改善掉髮情況 (註2) (註3)。

動物性食物含有較豐富的鋅,例如:貝類 (牡蠣最多)、魚、肉類、內臟…等。

益髮食物

預防掉髮的保健營養食譜

益髮食物2

一、牡蠣韭菜煎蛋

食材:牡蠣、蛋、韭菜、米酒、醬油、鹽、橄欖油。
營養價值: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鐵、鋅、維生素B群、生物素。

二、菠菜豬肝湯

食材:豬肝、菠菜、薑、米酒、水。
營養價值: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鐵、鋅、維生素B群、生物素。

三、甜椒炒牛肉
食材:紅椒、黃椒、洋蔥、蔥、牛肉、蒜頭、醬油、米酒、黑胡椒粒、鹽。
營養價值: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鐵、鋅、維生素B群、維生素C。

預防掉髮的要避免這些飲食習慣

益髮習慣
一、節食
二、不均衡
三、極度無油的飲食
四、過於精製的飲食
五、速食
六、吃生蛋白

預防掉髮的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

一、紓壓
二、避免抽菸酗酒
三、用對洗髮精
四、良好的睡眠

有掉髮困擾的朋友,不坊試著改變飲食習慣,攝取充足的營養提供給頭髮,應該能獲得改善。最後再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產後的我並沒有刻意減肥,該吃的就吃,並且注重每餐的均衡性,而當兒子開始吃副食品後,我也跟著兒子一起吃營養豐富的多樣化的食物;另外加上我每天會補充「綜合維他命」、「鈣片」、「魚油」,還有自己研發的「膠原蛋白+益生菌」(從懷孕開始每天吃到現在沒停過);洗髮精的部分,因為產後要哺乳所以我並沒有使用含咖啡因的洗髮精,但一直以來都是選擇無矽靈、無香料的洗髮精。也許就是綜合以上這些原因,讓我產後掉髮的地方很快又長出新的頭髮,很開心原本細軟髮的我,在產後一年半的今天,竟然也能擁有現在豐盈的髮量。

Donna特別聲明
以上所說的保健營養方案,僅Donna的個人經驗與喜好,無刻意推薦某個品牌或產品。
文章內容與圖片為Donna的智慧財產,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但不授權於商業用途。
保健營養方案需經專業評估後才能給予個人化的建議,如有需求請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有疾病仍須尋求正規治療。

作者介紹:Donna營養師,知名營養保健講師。專長:營養保健、健康管理課程講授等。 Donna營養師部落格、 Donna營養師粉絲專頁

早餐店工作太忙、忘上廁所 她咳嗽尿竟一路流到小腿…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許多女性在生產後,便飽受漏尿的困擾,難以開口求助,對生活品質造成嚴重的影響。彰化一名52歲陳小姐,育有兩名成年的孩子,四年前在早餐店工作時,因為忙到沒時間上廁所,沒想到一個不經意的咳嗽,尿液就流了出來,沿著大腿內側流到小腿,她當下才驚覺自己忍很久的尿失禁問題,已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這樣的經驗讓陳小姐感到不堪、產生社交困難,因此開始積極尋求治療,有醫師建議她做凱格爾運動,但因生活忙碌沒有持續運動,2、3年後仍不見改善。1年多年前在外院接受陰道鉺雷射手術,維持不到一年,發現還是常有些微尿液滲出,經親友介紹下到光田綜合醫院就醫評估,婦產科醫師蘇棋楓透過棉墊測試判斷其尿失禁嚴重程度,評估結果15gm,屬於中度漏尿程度。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52歲婦因尿失禁問題感到困擾,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蘇棋楓(右)為患者進行薇薇電波療程改善(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蘇棋楓表示,陳小姐曾做過陰道鉺雷射手術,療程需連續三個月分3次施打,尿失禁問題雖然能得到改善,但熱效應在陰道的膠原蛋白隨著時間慢慢流失,漏尿症狀又會出現,因此建議患者進行「星特拉薇薇電波系統」療程(俗稱「薇薇電波」),僅需要施打一次,便能改善其漏尿症狀。

根據統計,女性在生產後,約有三成比例有尿失禁問題,蘇棋楓醫師強調,女性歷經懷孕生產、骨盆腔以及陰道承受壓力,加上更年期之後,骨盆底肌無力、膀胱頸與尿道間的結締組織機能老化變弱,還有中年肥胖,都是造成陰道鬆弛的原因。

治療尿失禁問題,像是凱格爾運動(骨盆底肌肉)必須持之以恆才有效果,許多婦人往往因為生活忙碌,很快就會放棄,使症狀遲遲無法改善。蘇棋楓醫師表示,熱效應為能量基底的陰道治療,這幾年來針對尿失禁與停經後的生殖泌尿症狀,臨床實證上都有改善的效果,薇薇電波透過專利技術及冷卻系統,將熱能傳遞至陰道可刺激陰道膠原蛋白新生重組,保護陰道黏膜不受傷害,還能使提升尿道和骨盆底組織支撐作用,改善陰道鬆弛、萎縮、乾澀與尿失禁的困擾。